在玉米的种植发展过程中,玉米大斑病是玉米进行病虫害问题中经常见到的病害原因之一。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田间土地表面及玉米秸秆中残留的菌丝体可以越冬,从而感染第二年的种植作物。
01 大斑病的危害性
玉米生长季节,冬季细菌源产生的孢子,会随着雨水或气流扩散到玉米叶。从而在适合温度和湿度条件下发芽入侵。病菌侵入速度极快,大约两周左右,会造成玉米局部的组织坏死。若是气候潮湿,病菌的感染能力会大幅度提高,使得大面积玉米被感染。
02 防治方法
在品种选择时,优先选择抗病能力强的品种。
采用轮作倒茬制度,可避免玉米连作,秋季土壤深度翻耕,病残株深埋,根除菌源;玉米秸秆作燃料,开春后尽早处理,可兼治玉米螟虫;病残体作堆肥,充分腐熟,最好不要在地里施用秸秆肥。
提高玉米栽培技术,改善玉米的抗病能力。夏季早播能够降低发病率,合理搭配使用磷肥,氮肥,钾肥。控制灌溉时间,注意排水措施。
由于玉米植株高、密度大等客观条件的限制,药剂防治主要在制种田、间作田各高产试验田中进行。一般而言,在发病前防治玉米抽雄期前后,当大田病株率达到70%以上,病叶率达到20%左右时,就开始喷药。50%多菌灵湿性粉、50%敌菌灵湿性粉、90%代森锰锌、加水500倍效果较佳。亩产药液50~75公斤,每隔7~10天喷施1次,2~3次防治。
声明:本文来源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内容仅供免费学习和交流。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整改或删除。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